仲夏八月,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155名选手走进了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开启了一场独特的“知行北大”文化体验日。在这里,选手们不仅触摸到了北大的精神与文化脉动,更在互动交流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与文化的深度。
在博雅塔前,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兼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林丰民为选手们讲述了这座百年地标的故事。博雅塔从1924年的水塔演变为今日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北大人对治学与立身的追求。林教授借助“一塔湖图”的意象,引用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鼓励青年在治学时应严谨,而在处世时则需宽容。通过阿拉伯语与来自埃及的选手正炼的现场互动,林教授不仅展示了语言的魅力,更拉近了不同文化间的距离。正炼对此表示:“我们对语言有共同的兴趣,这种交流让我既开心又骄傲。”
未名湖畔,曾获得“汉语桥”一等奖的列娜也在此分享了她的故事。她身着当年参赛的旗袍,重温梦想的起点。列娜表示:“‘汉语桥’让我走进北大,收获了友谊与学术成果,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教育的力量在她的分享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变认知与命运的同时,也为未来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同时,第二十二届“汉语桥”二等奖得主夏李安则通过生动的趣事提醒参赛选手,学习中文不仅要关注词语的表面,更要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她鼓励大家享受学习的过程,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蔡元培像前,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讲师孟若愚与选手们分享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强调其对现代北大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为孟老师的学生,方龙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鼓励大家在交流中勇敢表达,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知行北大”文化体验日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在趣味素质拓展活动中悄然消融,友谊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这一切都昭示着,汉语桥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见证了梦想的启航。
